2024年11月24日

钩沉| 一位土山湾“二代”——享誉国际的雕塑家张充仁的一生

作者: 田玖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2月23日 10:33 |
播放

坐落在上海徐家汇南端的土山湾是海派文化和海派工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 著名画家徐悲鸿作出高度评价,称土山湾在“中西文化之沟通”上“曾有极珍贵之贡献”,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1864年,耶稣会在土山湾建立孤儿院,为了孤儿的生计着想,随后于1872年开设了土山湾画馆。画馆最初设有图画间和雕刻间,图画间从欧洲引进了西洋绘画艺术,有铅笔画、水彩画、木炭画、油画等。雕塑间包括塑像、木雕、木刻等西洋雕塑艺术。后扩展到照相、印刷、金工、彩绘玻璃等工艺场。

虽然最初在土山湾画馆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以外国传教士为主,但展出的文献可以看出当时教育中西并重的风格。学校将西方技艺与中国传统工艺相融合,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工艺美术人才。

我们熟知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徐悲鸿也曾深受土山湾艺术的陶冶。而享誉国际的雕塑家张充仁也是从土山湾走出来的,而且他还是个“二代”土山湾。这就要从他的家世说起了。

身世

张充仁(1907 -1998),上海人,祖籍闵行区七宝镇。祖上为中医世家,曾祖父张醇斋,别号张在望,医术名闻四方,且为人耿直。后因战乱,张家来到了天主教聚集的徐家汇地区。 

张充仁的父亲张少圃是个孤儿,自幼被寄养在土山湾孤儿院,曾跟随木工间的德国神父葛承亮学习木工和雕刻,专门雕刻木建筑上装饰的花板图案和人物等。葛承亮,木工造诣非常之高,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喜欢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土山湾的孩子们雕刻的土山湾中国牌楼与土山湾木雕百塔组合震惊了全场,荣获甲等大奖章(最高奖)。这个作品是在葛承亮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个特等奖背后也有张充仁父亲的功劳。

张充仁的母亲殷莲子则在徐家汇圣母院的绣品间工作。两人成婚之后生活在“五埭头”(天主教信徒聚集生活的地方),便是今天天钥桥路、慈云街、影业街、上海电影制片厂东墙之间。1907年,张充仁出生在这里。 

 “土山湾二代”张充仁不仅在这里出生,他也进入了土山湾这个艺术“摇篮”。张充仁父亲擅长木雕,母亲则擅长刺绣,能绣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

求学土山湾

不幸的是,1912年,张充仁的母亲因病去世,由于父亲要兼顾工作,无法同时照顾到张充仁和哥哥两个孩子,便将两个孩子放在土山湾孤儿院寄养,直到两年之后张充仁进入天主教创办的类思小学(今汇师小学)读书。 

张充仁深受土山湾画馆出身的校长田中德的喜爱,在田校长的启蒙下,张充仁在校期间历年图画考试均名列前茅。

张充仁由于家境拮据未能继续读中学。父亲希望他去“学生意”,而当时的张充仁则一心想到土山湾画馆去学画,但画馆名额已满,无法再添人。

1921年,正当张充仁迷茫的时候,他遇到了土山湾照相制版部的爱尔兰画家安敬斋——被认为是最早在土山湾引进珂罗版技术的人。安静斋提议张充仁来照相制版部学习摄影和制版,之后也亲授法语和素描。为张充仁的艺术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张充仁跟从外太公马相伯(张充仁的外婆与马相伯沾亲)学习书法及古典文学。

1926年,张充仁开始学习油画。后来分别为徐家汇自然博物馆绘制一批环境风景画、为徐家汇天主堂画历任院长肖像十几幅。

比利时留学战绩

1931年8月,24岁的张充仁在马相伯等亲友的帮助下,启程赴比留学。10月,小学文化的张充仁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高级班,师从巴斯天(Alfred Bastien)教授,因成绩优异,获“中比庚款”助学金。 

张充仁的油画作品《锡瓶柠檬》在学校展出期间被学校里的一位雕塑家隆波教授看中,隆波教授建议他学习雕塑。于是,1932年9月,通过一连7天筛选考试,张充仁考入雕塑高级班,师从隆波教授。此外张充仁还跟罗丹的学生马栋教授学习,且学到了罗丹的雕塑精髓,即雕塑不仅要外形像,还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塑进去,让人看到“活”的雕像。 

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张充仁获得了很多第一名,他的作品也得了很多奖。比如,1933年1月,皇家美术学院举行大赛,他的油画《休战前夕》获构图第一名、动物解剖第一名、人物解剖第二名。由布鲁塞尔市长授奖;4月,因为他的突出成绩,中国驻比使馆为其颁发“三育奖章”,

1934年6月,张充仁凭借毕业雕塑作品《玛特兰纳》获得人体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并收获了布鲁塞尔市政府的金质奖章。市政府还向张充仁颁发了三年只发一张的“比利时政府雕塑家”证书。当时,张充仁只要同意加入比利时国籍,就可以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助理教师,并且获得享有个人画室的待遇和大笔的奖金。但张充仁婉辞了皇家美术学院,因为他要带着自己所学到的艺术回国。

同年8月,比利时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决定在著名的百年宫屋顶上修建4座古希腊风格的雕塑。张充仁去拜访了当时的雕塑大师马林,他请求跟着马林做一名助手,学习做大型雕塑。马林知道这个中国人是马栋的学生,就给了他一个机会。马林意外发现他上手很快,就干脆把其中的一座高达4米的马修巨像放心地交给了张充仁。因此,耸立在布鲁塞尔百年宫屋顶的巨型雕塑《马修像》成为中国雕塑家留在欧洲的第一件城市雕塑,也是一件传世佳作。张充仁在世界雕塑史上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耀。

1935年,张充仁曾获学院大赛第一名的油画作品《凉风动荡》代表皇家美院参展万国博览会。

奉献祖国 

虽然留在比利时意味着大好的前程,但是张充仁仍然选择回到自己所牵挂的处在战乱中的祖国。早在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张充仁就在用自己的处女座《渔夫之妻》表达了他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思念和牵挂。作品《渔夫之妻》获国王阿尔培奖金和市政厅金质奖章。

1935年11月,28岁的张充仁回到了阔别四年的上海,带回了70余件绘画、10件雕塑和14箱西洋经典名画资料。 

马相伯等人建议张充仁将国外学习所得做个展览,并帮助他筹办“张充仁归国展”。没想到,归国展大受欢迎,很多人要买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于是,又建议他在上海办美术学院,这就有了“张充仁画室”。这个画室是最早的,特点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教学融合的。张充仁自己一面雕塑、绘画,一面教学,一面还翻译、写文章。这个画室办了三十年,培养了300多位艺术家。他常说:“我了人间,不是为了获取,而是为了奉献。”期间,他还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兼职任教,培养了很多学生。 “充仁画室”直接产生了对上海乃至全国绘画发展的推动力。

张充仁的绘画,油画雕塑作品很多,反应了时代面貌。他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仁创作油画《遗民》、《恻隐之心》等作品,控诉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行。其雕塑名作《恋爱与责任》,隐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含义。在一尊人物雕塑《解放》中,一位青年男子用力挣脱捆绑在身上的绳索,身上蕴含着罗丹式的力与美,表达了艺术家对新中国的期望。

张充仁还为许多名人塑像,其中有邓小平、马相伯、于右任、冯玉祥、司徒雷登、聂耳、齐白石、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作曲家德彪西等。每一个塑像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及内心世界。

而张充仁年轻时自塑的手模被收藏在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中,与他同样享有这等荣誉的,有大艺术家毕加索,以及雕塑家罗丹。张充仁本人也被誉为“东方的罗丹”。

传播中国文明

1934年,张充仁结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他为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创作中国题材的故事即《蓝莲花》提供了素材。他对埃尔热详细地讲述中国的历史和风俗、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并讲起了中国受到日本侵略后的处境,引导埃尔热去了解和发现真实的中国,改变了埃尔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张充仁通过埃尔热的《蓝莲花》将上海的很多元素展现在欧洲读者面前。对此极为重视,“要让全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因为这比我学美术更重要” 。甚至可以说,《蓝莲花》是爱尔热和张充仁共同创作完成的,漫画中很多场景都跟现实中的上海十分相似。爱尔热表示在作品署名上加上张充仁的名字,只是被张充仁拒绝了。 

为了感谢张充仁,在这部名为《蓝莲花》的连环画中,埃尔热将张充仁化身为“中国张”,成为丁丁在中国的患难之交。自此,“中国张”在法国、比利时家喻户晓。《蓝莲花》更成了《丁丁历险记》创作风格改变的转折点。 

埃尔热认为张充仁是对他创作影响最深的人,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仍然这样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推荐的。”

其实,张充仁像外国人介绍中国文明的事例不止这一件,哪怕是在火车上,遇到有误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也会努力向人介绍真正的中国文明。 

晚年 

张充仁因基督徒的身份,以及曾为个别反派人物塑像,在20世纪后半叶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虽然张充仁的大量作品在文革时期受到破坏,但是还是留下很多作品。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意识到张充仁是被湮没的国际艺术大师。人们开始纷纷研究和宣传他以及他的作品,早就已经名震海外的张充仁开始被国人所知道。如今在徐汇区的土山湾博物馆和七宝镇的张充仁纪念馆中可以看到他的大量作品。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张充仁曾说过:“不与人争一日之短长,我只能尽量把雕塑做好,至于能否竖立起来,这不是我力能所及的,一个艺术家往往要死后几十年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张充仁晚年在欧洲讲学,《塑人塑己塑春秋-张充仁传》的作者陈耀王曾经因公道法国考察期间拜访过张充仁,张充仁在谈话中提到请陈耀王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张充仁选择一位搞农业的专家写传记的原因是:“我们是世交,我看着你长大,更重要的我们都是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你能理解我,我也信任你。” 

1998年,张充仁在法国巴黎安息主怀。法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总结 

张充仁,从土山湾走出去的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使者,他把中国传统的艺术与西方艺术融合,把海派艺术从中国带到欧洲,也把现代艺术从西方带回中国,并获得了斐然的成就。张充仁值得被更多国人知道。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